close
我握著手中的書,裡面收了我一篇散文。
雖然我的文章並不是第一次成為平面出版品,但這一次卻可以算是我跨出的另外一步,這是不同的讀者領域。
喜悅,是一種很直覺的反應;但短暫喜悅過後冗長的空洞,我不知道該如何解釋。
是不是因為我所刊登上的名字,是一個跟現實毫無關係的人,在我的生命中,我不說,在別人眼中我依然是空白,我的生命到現在還是一頁頁空白的紙張,我留下些什麼?
我還看不見。
也許我不該如此的在意他人的眼光,我知道我做了些什麼,那就夠了;但那對我而言,很不真實。我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,連我自己也忘了,書報上的刊登的那個名字究竟是不是屬於我的,然後沒有人可以告訴我答案,因為創作這條路上,回歸現實的我是孤獨的。
然後我的生命,又被歸類為空白,連我自己也無力反駁。
我想這些似乎太早,也許十六歲這個年齡不該想這些,但我不得不去想。因為我不知道我還有沒有明天,我無法想像如果我在死亡前一刻所體會到的是遺憾,那會是多麼令人揪心。
於是,開始矛盾。
我希望自己是第三者,在「真實的自己」和「網路上的自己」之外觀看的人,也許這樣,會清楚些。
當我搖晃筆桿,或是敲打鍵盤的同時,我會開始竊喜,因為我在為我的人生鋪下一層記憶,然後在刊載的同時,我會開始害怕,我鋪下的這層記憶,究竟是不是我的?
這是不是一種庸人自擾的行為?但一連串的問號卻莫名的佔據我的左胸,揪疼。
我會開始覺得,所有虛幻的我的代名詞,都是我架構出來的另一個人物,我為他架構了人生,我是一個創造者,然而,還是沒有人知道我架構出來的人物,是我架構的。
我知道懂的人不多,我也不求有多少人懂,一個,只要一個就夠了,讓我知道有那麼一個人在短暫的一點瞬間永恆的點上,也同樣的體會到我揪心的矛盾。
那是一種很抽象的情緒,卻是一種很具體的疼痛。
也許他或她,認識現實中的我;也許他或她,熟悉架構的那個角色,那是我,我並不排斥劃上這個等號。只是我不確定會不會有人真的把兩個我當成同一個人來看待,因為我很清楚,兩者是有分野的。
而在虛幻和現實的界線上,那本身就是個隔閡,一道高高的圍牆,而我必須讓自己分裂,站在兩邊。
然後現實的我和架構的我在圍牆的兩邊,貼著耳朵試圖聽見另一個自己的聲音,的世界;兩個我同時墊高雙腳,想窺探另一個自己的面目,的世界;彼此伸長了雙手,想觸碰另一個自己的溫度,的世界。
然而,圍牆太高太高。
也許我能打破那道圍牆,我知道我能,但這必須付出極大的勇氣,一種決定自己未來的勇氣。如果我打破那道圍牆,現在安逸的曖昧關係,會失去平衡,我沒有把握能再找一個新的平衡點。
自己和自己,會無法並存。
我不知道究竟有沒有人感覺的出來,現實的我和架構的我,兩種角色寫出來的文章是不一樣的,有一種些微的差距,文章架構的方式只是細微不同,但感覺,卻有一種吊詭的差距。
我開始為這種關係,這種現象感到擔心,會不會有一天,我抓不到兩者間的距離,然後脫軌。
曾經想要逃離,毀掉架構出來的那一個自己,因為我不可能放掉現實中的我,所以兩者擇其一的犧牲者,勢必是那一個存在卻又不存在的虛幻人物。
曾經想要把兩個自己揉合,也許是我用的方法不對,始終有一部分無法重合,甚至是思想;兩個角度,兩種不同的思考,一些極基本的事物是相同的,但在一個距離之後,會形成一種無力干預的分岔。
就像是一個人的左臉和右臉,極相似的,卻是相對的角度。
這是一種很詭異的現象,極熟悉的兩個自我,卻在背地裡偷偷的將思緒帶離,讓我伸長了手也搆不到。
曾經將兩種角色同時擺放在朋友面前,但他看見的是現實中的我,所以架構的那個我,成了他眼中的附屬品;而我開始懷疑,看見架構的我的人們,會不會把現實的我當作附屬品。
兩者,終究無法並立。
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精神分裂的誘因,但是,當我丟銅板決定是否要放棄另一個自己的時候,心底早有一個預設的答案,我放不開,因為兩者,跟我的生命太緊密。
我始終不知道銅板擲出的到底人頭還是十元,但我還是看見了答案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a X 皓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